成都市成华区:构建大联动微治理基层智慧治理应用平台全面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2017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部署,成都市成华区坚
在线咨询

产品概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2017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部署,成都市成华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智慧治理为路径,融入未来社区新理念,统筹推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大联动 微治理”体系和融合机制建设,积极搭建“安全防控、政企互动、政民互动”三大平台(大联动微治理基层智慧治理应用平台),探索特大城市治理新路径和智慧社区、老旧社区现代化等“未来社区”建设新机制,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努力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背景与起因

成华区成立于1990年,是成都东郊老工业基地。“一五”以后,根据国家产业布局,辖区机电、冶金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一度高达156家,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电子十一研究院等10家科研院所。全区面积108平方公里,辖14个街道、112个社区1152个院落(小区),常住人口94.08万人。随着原有“老工业基地+大农村”的城市格局打破,成华区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大提升”阶段,社会治理压力不断增大。

(一)区域加快转型升级。一是10万“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先后实施“东调”战略(东郊产业结构调整)、“东郊惠民工程”(东郊国企生活区惠民搬迁改造),超过10万产业工人的社会管理服务移交地方。二是10万“农村居民”变成“新型市民”。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加快,超过10万农村居住人口需要城市化管理服务。三是数千商家大搬迁。2011年以来,实施“北改”工程(成都北部城区老旧城市形态和生产力布局与城市业态改造),进行区域性老旧棚户区、专业市场、货物堆场搬迁改造。

(二)社会治理不断夯实。一是社区硬件配套不断完善。着力推进社区各类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二是整合全区25个部门、14个街道的人口、房屋等9大类数据库,设立“智慧成华”大数据中心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启用统一的市民服务热线“96966”,打造“一中心、三平台+N”智慧社区基础应用系统,即一个智慧治理中心(“大联动·家空间”社区治理平台),“e共家”组织发动、“e共安”安全防范、“e共服”服务发展三个平台,切实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三是院落自治组织不断完善。全面推进老旧院落综合治理,实现1152个老旧院落(小区)完成基层组织全覆盖和112个社区专业化建设,不断完善一核多元、共治共享的“院落+社团”小单元治理体系。

(三)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围绕“天府成都·文旅成华”发展定位,加快以产业功能区建设塑造城市未来新形态,实现传统老工业基地向“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迈进。2019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在五城区实现“9个第一、5个第二”。

二、创新与实践

城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居民群众是核心,体制机制是关键。成华区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探索智慧社区新机制,构建“安全防控、政企互动、政民互动”三大平台,成华区社科联牵头,组织成立“智慧治理联合实验室”,加强理论和实际研究,积极申报民政部社区公共服务大数据政社互动机制建设(民政部委托课题编号:2016MZRJ031-80)重大课题,纵深推进“大联动 微治理”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强化“三安”,打造安全防控平台,提升群众安全感。一是建立预警预测体系,确保城市安全。整合各类视频监控1.2万余路,建立区、街、社三级视频会议系统,构建可视化“天网”,实现全时感知;实施一级网格员专业化、社会化改革,将三级网络拓展到五级网络,织密无缝化“地网”,实现全程感知;与电子科大、电信、四川创新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构建地下智能感知、超级WIFI、手机移动监测等智能化“物联网”,实现全息感知。二是建立联动处置体系,确保社会安定。创新网格服务管理“巡办分离”机制,网格员巡查发现问题,街道、部门负责解决处理问题。整合公安指挥、政务服务、数字城管、网信网管等集成打造区城市智慧治理中心,建立智慧治理中心与公安指挥中心“双中心”互动机制,实施警务与非警务事件分流推送,有效解决警力不足的难题。截至目前,全区违法犯罪警情和有效警情同比实现双下降,方面性案件警情同比下降25.70%,矛盾纠纷同比减少45.35%。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