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开启十年禁渔解“无鱼”困局

来源:金沙体育官网作者:金沙体育 日期:2020/02/02 浏览:

原标题:长江流域开启十年禁渔解“无鱼”困局

  身体如梭,吻部突出如剑,头部、背部和尾鳍呈青灰色,腹部呈白色,这条将近4米长的白鲟标本被安置在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水生生物博物馆里。

  现在,人们只能通过标本来了解白鲟本来的样子。2019年末,白鲟被研究人员宣布已经灭绝,灭绝时间可能在2005-2010年间。

  作为长江中的“猎食者”,成年长江白鲟个体最重可达500公斤,体长能达7米,在长江渔谚中被称为“万斤象”。根据记载,曾有人在南京捕获过7米长的长江白鲟,创下世界淡水鱼类体长的最高纪录。

  白鲟灭绝的消息再次将长江生物保护话题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推到人们面前。事实上,不止是白鲟,当下,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长江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为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长江流域从2020年起开始十年禁渔,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将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

  “我今年86岁,我希望96岁时还能看到长江的400余种鱼,中华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作为长江十年禁渔的首倡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对新京报记者说。

  “很多鱼类可能正排着队走向灭绝”

  2019年12月31日,十年禁渔期前的最后一天。东洞庭湖,水位已降至全年低点,大片湖底裸露在外,渔船搁浅在岸边。

  一位渔民穿着连体雨鞋站在一处浅滩上,收着渔网,这是他在洞庭湖里的最后一张网,网里没有鱼。

  “上世纪90年代初,一网下去满满都是鱼,站在船上就能看到大鱼在水下游动,黑乎乎一大片,现在不行了。”渔民吴龙(化名)说,最近几年鱼整体少了,鲥鱼早就没了,胭脂鱼和鳡鱼也基本没有了,最常见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还捞得到,但数量和大小早已比不上从前。

  长江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一直是渔民的生计来源。作为世界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24种,特有鱼类180余种。现在,长江的生物资源正面临巨大危机,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为“无鱼”等级。

  生物完整性指数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指标,其中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等级从高到低分为极好、好、一般、差、极差、无鱼。

  “严重衰退,濒临枯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陈大庆如此评价长江的渔业资源现状。

  据陈大庆介绍,他们在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的调查中发现,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渔获物中四大家鱼的比重不仅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由20%以上下降至10%以下,而且优势年龄组也由3-4龄衰退至1-2龄。

  “所捕获到的鱼日益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他曾在10多年前的一次研讨会上表示,鱼资源量的下降,引起四大家鱼繁殖群体数量相应下降。

  事实上,四大家鱼不只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其资源动态也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通过捕食,四大家鱼可以影响饵料生物的密度和种类组成,进而影响食物网的营养等级和稳定性、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和水体质量,关系到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陈大庆称。

  “我国淡水渔业养殖量每年大概是三千万吨,其中一半是四大家鱼。而长江拥有全国最好的野生四大家鱼的鱼种,人工养殖的鱼种会逐渐退化,出现生长慢、发病率高的问题,要保持四大家鱼的养殖长盛不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把野生四大家鱼的种群保护下来。”曹文宣告诉记者。

  与四大家鱼面临同样困境,甚至更加危险的,还有众多大型水生生物。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何舜平表示,灭绝通常是从大型动物开始的,它们的种群数量更少,恢复起来更加困难。

  2019年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发表论文指出,白鲟可能在2005年到2010年时已经灭绝。这种中国特有的“淡水鱼王”在彻底消失后才开始广为人知。

  “直到白鲟灭绝,我们都没搞清楚它是怎么繁殖的,太可惜了。”何舜平表示。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鱼类研究。他回忆称,90年代初,研究人员曾在长江口采到过白鲟幼鱼,当时有100多条,那之后就几乎没再见过成群的白鲟。

  危起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对于长江白鲟的关键救援时刻是1993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前,或者至少在2005年预估灭绝之前,然而所有的实质救援工作,包括在历史产卵地的水底传音和试捕,对于人工雌核发育技术的研究等,都是2006年之后进行的,“已经太迟了”。

  资料显示,现在,鲥鱼、中华鲟,长江鲟、白鱀豚仍处在灭绝的边缘。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